杂记 | 日航上的一次聊天

我生活在湾区,这里有被神化或是被妖魔化的硅谷,是世界上程序员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当“程序员”这个词在我们舌尖滚过的时候,一个大同小异具备某些特质的刻板形象就出现在大家的脑海里。刻板印象之所以为刻板印象,首先因为它很有代表性,是某种程度的群体画像——其实所有的名词命名都是一种对“刻板印象”的总结归纳(读过博尔赫斯《博闻强记的富内斯》的人肯定很理解,一个能清晰认识并且记住每个单独个体不同的人,是无法使用名词去命名一类事物的)

对不起,又扯远了。我们ENFP+ADHD就是很难有条理地去叙述问题,随时会被distract到其他话题上。如果Sophie坐在这里给你们写,她一定早就把问题解释清楚大半了,而你们在阅读了以上几百字之后,如果还保持着耐心没有关掉窗口,你一定是个有慧根的人。那我再努力一下,来尝试有条理地叙述这件事。

我念了七八年建筑系,接触的人群大多是喜欢艺术的、有较强感受力的人,我大概属于感受力极强的那一撮。这导致我很长一段时间里以为所有人都是这样的,那些做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只是特别努力特别有耐心读书、做实验和思考而已,他们的思维模式跟我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当我搬来湾区之后,一次次被博物馆的艺术作品震撼到情绪高潮,却要被朋友问“我怎么看不懂?”的时候,一下就如同老男人那般后继无力地萎了。我常常在内心嘶吼“懂个屁啊!我也不懂啊!!欣赏美的艺术品就好了!!多快乐啊!!”

过去几年里我都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会感受不到“美”,为什么他们需要去“懂”,或者他们以为我这么喜欢这些我就一定很“懂”,其实我屁也不懂啊!看艺术片和听交响乐同理,我一个音盲,能听出哪个作品是哪个作曲家的已经阿弥陀佛了。

直到和Sophie一次次深入交流之后,在离地一万多公里干燥到起皮的空气里,我突然明白,世界上确实存在很多Sophie这样的人,他们去理解事物必须从逻辑出发,理性分析。

为什么这个艺术品好?这后面一定有一套道理,如果能理解这套道理,那就“懂”这个艺术品了,就能够欣赏它了,就如同他们去理解一个公式一串代码那样。他们较难单纯地就从“感受到美”这件事里获得快感,或者说他们很难单纯地“感受到美”,因为美是难以被解释清楚的。我可以用几百字给你解释一幅画的流派、技法和艺术家的创作思想,你能从这些外部信息里了解“这幅画很牛X很重要”,但那都和这幅画的“美”无关。博物馆里可以有两幅重要程度不分伯仲且流派相同的画,但很难有两幅美得一模一样的作品。

他们难以感受到“美”或者从中获得快感,大概就如同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他们能用理性去分析所有问题,甚至他们自己的情绪。如果你问我,为什么阴天容易心情不好,那我必定一脸茫然“哪有这么多为什么?今天灰灰的,街道都不是金黄色了,就很难受啊。”那Sophie大概能给出一个严密的、至少对她而言是通顺的逻辑思考过程——但我想,她大约不会因为天气这种小事影响心情。

以上叙述的思考模式根本性的差异,常被拿来强化对性别的刻板印象,which is totally bullshit.也许在目前的社会阶段,因为社会规训的原因,有Sophie这类思考模式的人里男性偏多,而其中,社达和利己主义者占了很大一部分(请原谅我使用简单粗暴的标签来形容某一类人,但要论述一个问题,给群体归类和贴标签是难以避免的),他们更顺应现代社会效率至上的运行机制,所以他们通常占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阶级;于是进一步强化了“男人就是更能理性思考、更强、更能事业成功”的偏见。这是另一个复杂的话题,我们可以去想象一个女性也能被从小教育“你要出人头地./你要做个坚强的人“这种教育的世界,坐在总统、企业高管或者学术专家位置上的女性大概也不会少,拥有所谓理性思考、自律行动力特质的女性会很多;再大胆一点,想象一个由所谓的女性化特质主导更加关注感受力的世界,并不一定会比现在这个更差。

但我们当下,只能在这个效率至上的人生副本里挣扎,退出的方式只有删号。对我而言,有规律地按时起床上班,一丝不苟地完成我的工作,然后去gym锻炼,是极度痛苦要我付出巨大精神力去做成的一件事,我在寻求规律生活早睡早起保持锻炼频率方面累计付出的时间精力情绪,大概够我再读一个Master了,我依旧无法成功。规律生活、按时坐在办公室上班和持续锻炼都让我痛苦,而想到我要再这么生活三十年,就是加倍的痛苦,我只能归咎于我自制力太差,注定是个loser;特别是看到Sophie可以轻松保持12点睡8点起,吃健康的鸡胸肉和蔬菜,高效率地完成每天要做的工作然后自主学习之后,我大概很难再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有什么 信心。世界注定是Sophie这样自律的强者们的,虽然我也不在意谁统治世界,只要他们leave me alone,给我躺平的自由。(经Sophie指出,她现在已经尝试稍微改变自己,打破Routine,更放松地生活了)

我的同类,用感受力来认知这个世界的人群,通常伴有情感丰富和同理心强的特质,随之而来的则是容易陷入内耗、行动力差等弱点。这些品质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在男性身上较为少见(或者他们通常要压抑这些所谓女性化的特质),而愿意表现出这些特质的男性大概能比同等条件的男性更容易获得女性的青睐。

当然,无论哪种特质,放到具体的人身上,都会有程度强弱的分别,想象一条线段或者光谱,一端是极端的理性主导的思维模式,一端是极端的感性主导的思维模式,而千千万万的人就会落在不同的位置上,数量大概呈正态分布。我自我判定是超过中间地带靠近感性一端较多,Sophie大概是偏理性一端较多的。我总觉得如果她是个男性(因为我是个冥顽不灵的异性恋),既具有让我仰慕的自律果断和脚踏实地的特质,补足我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短板,拉住我天马行空的思绪;同时又具有倾听和理解他人、尝试与他人共情的美好品质,满足我的感情需求,真是一位对我而言极度完美的伴侣。简单来说,我希望有一位在那条线段上处于更偏理性位置的partner,来让我产生自己给不了的安全感。

反过来,我如果是男性,Sophie一定不会考虑我作为life partner,因为我身上没有让她欣赏仰慕的特质。至少目前这样的社会规训下,她难以脱离自己的女性身份,和一个”更弱“的伴侣生活,她依然会下意识地期待对方比她更强(即使她已经很强了),即她期待对方在上述光谱里能比她更偏理性,更有决断和行动力;而具备她相似特质的男性,通常不会具备和她一样的同理心和理解他人的意图,只会是所谓的“阿尔法男”。而他们通常会选择一位年轻貌美的伴侣,即传统意义上弱于他们的伴侣。

所以在性格特质的基础上,社会赋予我们的性别角色,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想法和选择。即使我们认识到这样的局限性,我们也很难彻底跳脱出来。

虽然这个话题回到了男人身上,请不要立刻judge我。我是个曾经空窗过七八年也并不在乎以后会不会永远单身的人,我有资格说亲密关系不是我生活里的必需品。我和Sophie的共识是,亲密关系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如果不能让我们自身变得更好,以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无论是精神满足还是抗风险能力),自己的生活已经足够快乐了;但通过亲密关系,我们能更清晰更好地认识自身,继而获得成长。分析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想法和表现,是一种认清自身的重要手段,不断了解自己对另一半的需求也是感情成熟的必备条件。

我上面提到具备感受性特质的男性容易叫人产生喜爱之情,但一定有个度。我接触到跟我过于相似的男性,一边欣赏他极具同理心和同情心的美好品质,一边又会在他身上不断看到自己不愿意承认甚至自我厌恶的那些缺点。如果只是缺点,还可以接受,但反复让我想起自己也是如此,对他的不满会迅速延伸到自身,带来更多的负面情绪。同时,我是个自我评价很低的人,我无法过多地欣赏别人身上和我完全一样的特质,我需要他具备一些我想要但无法获得的东西,比如自律,比如有计划,我才能仰慕他,持续地喜欢他(多么传统的二元异性恋视角,但我很难不去遵从)但前提是,他保有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意愿,有试图理解他人的同理心,

具备以上特质,再加上身高颜值等硬件达到我能动心的程度,三观不相悖,精神上可以互相激发灵感,还愿意不要孩子,才能让我真正安心在这段关系里走下去——话说回来,这样的男性找我又图个啥呢?图我长相普通,图我不会挣钱,还是图我理想主义不切实际?

你像我这么分析一遍,大概也能看清现实,再也不用考虑”一直单身怎么办“这种没用的问题了。我喜欢Degar但我买不起他的画怎么办?那就不买呗!肯定不会去买张加李加的画,那放到亲密关系里同样适用。

没有亲密关系,也可以通过和朋友坦诚的交流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获得这样的朋友不简单,但比起参杂了很多其他考虑的找对象这件事,显得很容易。我们通过和好的聊天对象不断交流,才能越来越多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同时,也是在重新看待她人和世界。如果一个人总和我聊生活琐事会让我觉得无聊,偶尔交流吃了什么买了什么玩了什么互相种草还不错,但让我愿意纳入“亲密的朋友”甚至更高标准的范围的人,必然是那些经常和我进行抽象讨论,互相坦诚想法、剖析自身的人。再进一步,也许还需要对方也持续地反省自身、成长以及摄入新的知识,每次深层次的交流都有新内容可谈,不然我会厌倦的——我容易对某些date厌倦大概是这个原因。

回到主题,我通过了解Sophie这类理性主导型人的思维模式和底层逻辑,如果再遇到开头那种事,我大概会更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我变得更为包容,我喜欢这一点改变,我希望我能慢慢变成一个不那么judge的人(我一直都无法停止judge别人,但我希望自己越来越包容)

我在一团乱的随身物品包围中听着里赫特版本的拉二,激情打字记录下我们这段谈话带来的感悟,Sophie坐在我旁边一边看电影一边把她那个小小的座位空间整理得井井有条……

…………

我又一次被震撼到的同时有种奇妙的幸福感浮现出来——我们如此不同,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但我们又互相了解十分默契,我给她一个震惊的眼神,她回我一个“我能怎么办”的无奈微笑,没说出口的小小吐槽尽在不言中……

这两天Sophie抱着玩笑的心态,给看了个ENFP刻板印象的视频,形容我们这个类型的人是“小狗”。从我自身来看,这个比喻十分生动。和人说话开心的时候,被喜欢的人表扬的时候,我就会感觉那不存在的狗尾巴都摇起来了!

朋友还给我分享了一张“文化有限”的主播张超发的图片,他放了个ipad在办公桌上,上面写“我是ENFP,我没有自制力,不要和我讲话,不然我会和你聊3小时,而且什么都没做”。

我甚至觉得我需要把这句话贴在我的脑门上。在我的生活里发生太多次了,遇到聊天开心的对象,就算明天要交图还有三张渲染没做,明天要上飞机行李还没收拾过半,我都无法停下来。人生得意须尽欢,有人聊时直续聊,哪管明天有没有肉骨头吃呢?

如果看到这里感到喜欢的话也可以请我吃块肉骨头!

END

2 thoughts on “杂记 | 日航上的一次聊天”

  1. 原来 Sophie 竟然是这么整洁的人!!!大吃一惊!(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吃惊,可能总觉得看起来雷厉风行的人不会特别 organized)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