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 | 当我说单身焦虑的时候我在说什么

也许“享受单身”是当下的一种“正确主流”,包括我自己在内,曾不断否认自己的“单身焦虑”,觉得“渴望脱单”是不体面不独立女性的想法。今年以来,我确实是完全不焦虑了,我只是想展露内心想法,分享一下为什么我曾经会焦虑?又为什么后来的我真的不在乎了?也许能对你了解自己有所启发。

————

和白月光分手之后的十年里,除开一段非常糟糕的历经大半年的relationship之外,自我定义一直处在“单身”状态。会有date会有fwb,但都不曾在我的生活里长期占据重要地位,我会短暂地上头,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然后因为种种原因放弃。这些关系可以统称为“something casual”。

有比较传统的朋友问过我这些关系和“男女朋友”在实质上有什么不同?对我个人而言,我只是厌倦了前二十年人生里,一直幻想并且跟随“互相喜欢就要立刻在一起成为男女朋友”的做法。一时上头的冲动对开始以及维系一段relationship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两个人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无法相容,兴趣爱好、未来规划南辕北辙,三观互相冲突,我很难说服自己许下commitment并且遵守它。这也是自我保护。对我这样既敏感又情感丰富的人而言,结束一段date的情感成本远低于结束一段relationship。

(如果你今年还不满二十,你可以关掉这篇文章,年轻时候要考虑什么commitment?谈几段冲动的不计较未来的恋爱,后面几十年考虑太多现实的生活里才有值得被反复回味且难以重现的珍贵回忆。)

大多数时候我都享受极度自由的个人生活,尤其是有能力独居一间公寓之后,我的生活已经到了“除了收入少、签证不稳定之外没什么可抱怨的”程度。也观察到自己会对“单身”的情感状态感到骄傲,一方面来自对单身状态的生活节奏的舒适和自由,另一方面来自对父权制某种程度的成功反抗。虽然我不至于决绝如6b4t,但长期单身就像我的一枚徽章。以至于想到我要因为某个男性失去“单身”状态,会感到有些羞耻(可惜我是钢铁直女,如果为了妹子失去单身状态是非常可接受的);有时在感情初期双方都最热切的时候,我会对自己忍不住花费很多时间在对方身上从而耽误正事感到烦躁,但又无法消除自己想和对方交流想和对方共度时间的真切渴望。

(当然,为了反抗而反抗毫无意义。而且我对一个人上头的时候从来不可能做到“控制自己仔细考虑冷静思考”,能不在有他人的场合表现太明显已经是很大的克制了。)

前几年,我认为自己极度渴望亲密关系,也从来不拒绝接触朋友给我介绍的男生。有段时间甚至体会到了强烈的“单身焦虑”。按我自我judge的程度,必然不能容忍自己有这种“传统”心态。

当我留心观察了那些我自己会产生强烈“极度渴望亲密关系”想法的时刻之后,我不禁重新审视我对亲密关系的需求。

  1. 比如我想去别的城市旅游,希望有个爱人能一起说走就走,心理上我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地出游,但出于安全、便利等现实因素,一个人出远门很麻烦;
  2. 听说交往频繁的朋友进入一段关系时,我会产生深深的被抛弃的、被排除在外的感觉,因为我不再是ta很重要的人,ta的生活重心偏向了ta的partner;
  3. 我有很高的精神需求,我的想法一刻都不曾停止。我频繁地摄入,持续地发散和思考,那我当然需要出口。我有那么多问题、思考和感悟想要与人讨论,我会希望有个和我一样持续输入和思考,能和我诚恳对谈的人就在身边,而不是要等通讯软件那头的朋友回我消息;
  4. 长久以来让我十分”担心“孤独终老的原因来自我杞人忧天的特性,我好像从小就过分忧虑人生的无常,会不停地担心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小概率事件:经济遭受重大损失、得绝症或者意外受伤,于是我会担心独居会加剧心理上的痛苦,降低渡过难关的概率,甚至带来灭顶之灾。

……

豆瓣这样的平台很大程度上帮我缓解了第三个精神交流的需求.我可以读别人关于电影和书的想法, 我可以写下自己突然的感悟。这是我离不开豆瓣的重要原因。但豆瓣仍然不够,我总是认为,应该有个soul mate来满足这种表达和交流的需求。

有次和已婚密友C讨论哪些是能打动我的必备条件,她震惊于我在基本的外在条件和品格之外,对能”进行严肃认真又无用的谈话“有非常高的要求我竟然真的相信只能和 soul mate 进入长期关系。C让我看看L的选择,然后对我说:我以前以为你只是说说而已,现在发现你是真的飘在天上,理想主义。

我其实感谢她帮我看清了这一点。我不得不承认,能遇到我想要的那种长期共度的人概率和中彩票差不多,并且不是每个有对象的人都获得了我最想要的那些东西的(我无意贬低其他人的精神世界和感情关系,每个人想法不同、追求不同、对伴侣的要求也不同,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但我之前我所羡慕的”有伴侣的人在精神上都能获得及时的回音和共鸣“的这种想法也许是不切实际的)

如果简单地把“亲密”分类成“情感亲密”、“智识亲密”和“身体亲密”三种类型,那我理想中的伴侣一定要三者齐备,同时“智识亲密”的标准会很高。但就我的观察以及和有稳定伴侣的朋友的聊天中获得的信息推断,很多couple之间“情感亲密”和“身体亲密”的程度是远大于“智识亲密”的。

对我而言,偶然的、短暂的date或者fwb就可以或高或低地满足情感或身体两方面的亲密;“智识亲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也是我最最想要的。

幸福的伴侣有很多,但幸运的、能长期保持精神共鸣的伴侣也许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多。我至少还有几个朋友可以定期谈论这些那些无用的想法,就算他们都没时间,我也还能通过写作来表达(这是我第一次称自己这些无用的记录叫”写作“,”写作“对我来说是个神圣的词,代表着有思想和高质量,用在自己这些既没有文学性、也没有思想性的文字上显得自以为是。但姑且让我用这个称呼。)

因此,我羡慕他人有亲密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因被排除了。

另外,我分析自己对”渴望伴侣“的情绪被放大的另一个原因来源于我”负面情绪出现和消失都极快,但出现时浓度极高“的特性。和很多人相比,我都是快乐的时间居多(我的日常生活里很多时候能明显感到”快乐“,而不是一种难以定义的平淡情绪),可能因为快乐太多了,我很少留心,反倒是那些浓度很高的负面情绪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由此断定”孤独让我非常不快乐“。但其实,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独处时间我都会为独自一人、自由自在的生活瞬间感到快乐,不会产生”我是个可怜孤独的单身狗“的想法。

最近读《成为波伏瓦》,羡慕于波伏瓦和萨特这对非传统伴侣之间持续一生的高质量精神交流,但深入了解到萨特的外貌、性格和在男女关系上的行为之后,我对这段”爱情“的幻想幻灭了。如果我穿越到波伏瓦身上,我也许会和萨特保持长期的深厚友谊和高密度的交流,但我对他也许无法产生任何”爱情“(虽然我认为过了最初几年之后,波伏瓦和萨特之间的关系也很难称之为”爱情“,他们和”大家族“里的其他人的关系也是如此,更像升华了的亲密友谊)

Simone de Beauvoir and Jean Paul Sartre

而波伏瓦在萨特之外那些”偶然的爱“开始时都叫人目眩神迷,但最后大多都进入了类似和萨特之间的关系的那种模式(如果Nelson Algren 愿意搬到巴黎也许会有个不同的结局?我八卦地去搜索他的照片之后忍不住代入自己的审美,他会是我喜欢的类型。这是我臆想中自己会最羡慕、想要拥有的一段波伏瓦的感情。)

Nelson Algren

也是因为读了波伏瓦的这本传记,让我去重新思考我一直以来所向往的、羡慕别人拥有的“伴侣”和“爱情”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我前文提到的四个需求,好像通过长期稳定的友情也是可以减缓的。

我现在对“爱情”和“长期伴侣”的幻想好像都来自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教育,幻想出一种长久的、独占的、从身体到灵魂再到外部条件都极度契合的、可以帮助我完全消除人生而有之的孤独感的化学反应。

读完这本书,我会幻想,如果我生活在波伏瓦他们那个”大家族“中(暂时放下我自身的占有欲不表),大家都不拘泥于传统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那么当朋友进入恋爱或者婚姻关系时我产生的强烈的被抛弃的、被排除的感受也许不会如此强烈,那我对拥有自己“专属伴侣”的渴望也不会这么强烈。(看到萨特和波伏瓦从未长期同居过,大多数时间都是比邻而居,羡慕极了。我猜测我更倾向于即使在伴侣关系里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围绕萨特和波伏瓦长达几十年的“大家族”关系,说明即使他们两人,也很难抗拒长久的孤独,他们也需要和人有亲密的感情和深入的交流。他们也许放弃了独占的关系,但也用分散在不同对象身上的亲密的关系来作为代替。他们这个群体之间的相处也并非理想化的情况,也有欺骗、隐瞒和嫉妒,甚至因为参与人数的增多,复杂性也大大增加。

无论如何,这更新了我对“多边关系” (Polyamorous)的想法, 从以前的“我绝无可能”到考虑“有合适的契机,也许可以试试”。

“多边关系”也不完全是只有先锋知识分子才会尝试的新鲜事物(已经发生在上个世纪前半段了,但依旧算新鲜),其实 Friends 里的六人关系是另一种表现形式。很多观众都很羡慕六个人的故事和感情,但大家都明白他们六人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

在我看来,他们的小团体和半个世纪前的“大家族”并没有多少差异。Monica和Chandler在郊区买房搬出那套承载了十年回忆的公寓的时候,我难过的不只是故事的终结,也是这个团体的终结。他们六个人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大程度依赖于非常靠近的地理环境。即使六人中途都各自有了伴侣,甚至Rachel和Ross有了孩子,他们依旧是一个紧密的、随时可以互相支持的小团体。一旦有人搬出大家日常活动的区域,就很难说了。从“团体互动中心”的公寓搬到位于郊区的“属于Monica和Chandler共同的家”的房子里,感觉是完全不同的。Joey再也不能不敲门穿过走廊就造访Chandler,随手从冰箱里拿出他爱喝的饮料,坐在沙发上看电视;Rachel也不能一遇到问题立刻推门进来找Monica帮忙;六个人的闲暇时间里再也不会一起坐在窗户面前一起看对面的裸男……六个人的团体就此彻底瓦解。

这篇东西写于今年年初,充斥着个人化的情绪和片面想法。那时我刚读完《成为波伏娃》,通过和不同好友的交谈,对自己的分析之后,彻底放下了对“万一一辈子都找不到soul mate”的焦虑,开始真心实意地享受现有的生活,甚至还被有单身焦虑的朋友称赞,羡慕我的状态。这夸奖让我好不得意。

我写完之后的大半年里彻底忘了这篇半成品,直到最近旅途中得空翻阅随手记录的文档才又重见天日。

最近两三个月的感情生活有些出人意料地多变,上头的同时我一直感到忐忑、犹疑、惊慌…

大约像,我已经准备好并且享受做一个素食主义者,突然之间发现猪肉很好吃,根本戒不掉…外出旅行打破日常生活的一个月里,正好让我有充足的时间去理清自己的感受、想法(得益于sophie的良好习惯)。

说到底,还是老套的那句“从心所欲,顺其自然”,去了解想了解的人,喜欢想喜欢的人,其他的,以后再说。生活嘛,不需要那么多条条框框。

如果看到这里感到喜欢的话也可以请我吃块炸鸡!

END

2 thoughts on “杂记 | 当我说单身焦虑的时候我在说什么”

  1. 其實我對伴侶的要求跟你差不多(所以始終找不到 雖然找不到的重點跟你不大一樣lol)。只是我覺得soul mate不一定要(能)成爲伴侶/進入一般意義上的relationship(靈魂都已經契合了,肉體算什麽呢?)。
    而且soul mate可以有很多個。就是在不同事物觀點上的soul mates。因爲要另一個人完備跟自己方方面面關心的事情都一樣的就不大可能。而且再親密個人都還是有個人的煩惱,也會因爲自己手頭的事情而無暇顧及他人。如果只有一個唯一的人,就很容易有被忽視的感覺。
    這樣説來就很像“特別好的朋友”了。如果要把多個朋友才能完全承擔的事情放在一個人身上就不太現實。

    1. 同意,一个人不可能承担另一个人全部的精神需求(不然也太可怕了),在伴侣之外肯定需要其他亲密朋友。
      也许往根源推可以讨论单偶制的合理性。我的特性决定了我无法去长久喜欢和我的精神没有那么契合的异性,而我的强占有欲让我很难去尝试多边关系,所以目前为止,还是期待一个special的和我相对来说各方面都契合的异性作为伴侣。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