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y are in the mood for love, but not in the time and place for it.
——Roger Ebert
花样年华 In the Mood for Love
导演:王家卫 Wong Kar-wai
上映:2000
👇配合OST食用
其实已经不记得是第几次看这部电影了,首次通过大银幕观看感受还是不同。演员的一颦一笑,对白的简短,都把东方式的含蓄和留白表现到了极致。看的时候我忍不住想同场的美国观众怎么领会简单的、看似只是在闲话云吞面的对话背后的深意?怎么读懂苏丽珍发现自己丈夫在隔壁偷情却不敢直接质问周太太只能旁敲侧击时眼角眉梢泄露的委屈和难以维持的体面?
我十几二十岁看的时候也读不出这些,只会欣赏苏丽珍眼花缭乱的旗袍,默念片中片尾黑底白字的几句字幕(如今看来都有点土气了),牢记那句“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随着近几年看片量增多、自己人生阅历逐渐丰富,年近三十的我再次观看时终于注意到,片中男女主角的心事未曾宣之于口,王家卫却通过高超的电影手法让观众看了个清楚。
电影由看似由随机的、割裂的生活碎片组成,其实每一段都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事件,也暗示了二人之间互动方式和心理的变化。拍两人约会的场景,吃牛排和归家散步两件事之间都会运用跳切手法,再配合旗袍的变化,来暗示这是不同天数的见面。就好像从他们很多次的见面过程各抽取一分钟,拼贴成为一天内一个约会的完整片段。至于在整个故事里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的出轨的两位配偶,从来没有露出过脸,只能听着声音,看到背影、躯干,有时甚至只露出一双拿着报纸的手。在苏丽珍和周慕云的故事里,二人偷情的配偶很重要,是他们的偷情促成了苏周二人之间暧昧情愫的萌芽;但他们的模样无足轻重,高矮胖瘦,都不会影响苏周的故事,他们只是符号。
跳切手法来自戈达尔,王家卫却借此将他的东方式审美对“留白”的推崇显露无疑。正是这样的处理使电影成了含蓄体面到骨子里的典型的东亚爱情故事。
我不知道香港市民的文化是什么样的,但我看周苏二人互动时,脑海里时常浮现金宇澄《繁花》里出现最多的两个字:不响——他们不需言语,只需轻微的动作、掩饰的眼神、无人应声的电话,就有复杂幽深的情感无形涌动、不曾出口的千言万语紧密包裹着二人。意外发现Roger Ebert也有类似的描述:And when you’re holding back and speaking in code, no conversation is boring, because the empty spaces are filled by your desires.
男女主角没有任何过线的举动,爱欲和渴望却满到要溢出银幕,流淌到观众心里——在这一方面,出彩的配乐有很大的功劳。
《Aquellos Qjos Verdes》里两人第一次单独吃饭装模作样带着九分怀疑一分侥幸用同样的问题来回试探终于确定彼此的配偶之间有染,带着几分伤心几分好奇想要探寻二人的出轨是从何开始的,此时两人同行时始终保持着一臂距离,只有感同身受的互相怜悯;在《Te Quiero Dijiste》的歌声里苏周再次单独吃饭,来回推动的镜头两端餐盘里是周慕云的番茄酱和苏丽珍为了模仿周妻习惯额外配上的黄色芥末酱,苏倔强地蘸上吃不习惯的冲人酱料,满眼都是赌气和不甘,配合着两人不知是模拟偷情的二人还是带着几分假戏真做的对话:
-“今天为什么打电话到我公司?”
-“没什么,就是想听听你的声音”
-“你倒挺像我先生,油腔滑调”
也许从这一刻,也许更早,情愫已经渐渐萌发在出租车上两人都戴着婚戒渐渐靠近想要相碰又躲开的指尖,静静生长于装作不经意间偶然为之其实为了前夜淋雨生病的人想吃而刻意熬煮的芝麻糊里。、
再然后就是令人难忘的耳熟能详的Yumeji’s Theme,每一次大提琴声响起都像海中歌唱的妖女把观众拖入歌声编织的无尽欲海里越陷越深不愿醒来,欲望缠绕在款款走下斑驳街道去打云吞面的苏丽珍晃动的裙摆上,氤氲在编辑室日光灯下发丝凌乱心事重重的周慕云拿在指尖的香烟飘散的烟雾里,弥漫在两人走进了却最终什么也没发生的宾馆房间的红色灯光下,游离在格子稿纸上用钢笔逐字逐句一起完成的武侠小说的字里行间;即使分处两地,刻意参与房东太太家的无聊牌局时走到窗边凝望的苏丽珍心里想着的人也恰好在编辑室里点燃了香烟透过玻璃门面望向远处,两个独立的镜头因着同一种欲望变得黏黏糊糊、情意绵绵,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他们压抑着不合时宜的情意,心里的挣扎一刻未歇。苏丽珍在周慕云租住的酒店房间外的走廊、楼梯上逡巡往复,因快速跑动击打地面发出连续声响的黑色细高跟和浮动的红风衣下摆的特写,都是她内心迟疑挣扎的写照。
开始时,他们只是想了解各自的配偶是怎么决定偷情的,他们模拟二人的约会;周慕云陪苏丽珍演习质问丈夫出轨的真相;到最后,却要练习他们自己的分别是什么模样。苏丽珍潸然落泪,终于明白,或者向自己承认,他们之间不是什么都没有——情不自禁地抱住了也许从来没有抱过的躯体,靠上渴求已久的肩膀,让不曾也不能说出口的情感从眼泪中释放。
-“以前我只是想知道他们怎么开始的,现在我明白了,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就发生了。我以为自己没什么,但我开始担心起你丈夫什么时候回来,最好不要回来……”
-“今天晚上我不想回家”
广播里传来周璇的《花样年华》,被一堵墙分野的两人,互不能见,各倚缓弦歌别绪;在《Quizas Quizas Quizas》的小调旋律里,走道里独自离开的孤独背影和晚到一步坐在镜前默默落泪的佳人,心里都想着一个问不出口的假设性问题。
多年以后,这段心事只能寄托在远渡重洋也随身携带的女式绣花拖鞋,重温于响过三下之后无人开口的静默通话里。他们总是这样,呼吸相闻、心意相通,最终只能成为埋葬在吴哥窟树洞里的秘密。
我不喜欢看爱情片,但百转千回、点到为止的《花样年华》对我有非常特别的吸引力。
最后放首很喜欢的粤语歌《吴哥窟》,词人林若宁的灵感便来自《花样年华》。
看MV的时候我只有一个想法:如果我碰到的是已婚的梁朝伟,我特么一秒钟都不用纠结。道德负罪感什么以后再说,谁能忍住不和梁朝伟谈个恋爱???【只有张曼玉能
写完这篇长评,有种吃了一两忆秦园蟹粉小笼两只阳澄湖大闸蟹的蟹黄再加三只全熟的阳山水蜜桃的极度满足畅快的感觉。我到底还是喜欢这种矫情黏糊含蓄得不得了的作品。如果我是个SIM小人,我的人物属性里一定有一栏”无可救药的浪漫“。
回想喜欢的导演、作者、文艺作品和场景,几乎都是理想主义或者浪漫的——杜琪峰的黑帮片、王家卫的作品、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金宇澄的《繁花》、《海伯利安》、姜白石的婉约长短句、王小波的文字、拉赫玛尼诺夫、缠绵悱恻的粤语歌、纯阳宫大殿屋顶的雪……
和现实主义、非虚构没法有一点儿搭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