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推荐 | 过刊

今天突然发现一个相见恨晚的播客,我才听了两期已经爱上两位主播无法自拔,这周剩下的时间我要把她们十几期节目听完。 二位主播语言功底深厚,用词很精确,说话娓娓道来不疾不徐。而且剪辑的节奏非常舒服,没有一句废话和不必要的显得思维迟钝的停顿。这才是我想象中的女性知识分子的聊天节目。 《歌词簿里的唱片时代》聊港乐把歌词感受这种抽象的东西聊得无比生动。“港乐很苦但有回甘,台乐底色就是甜的没什么回味空间”诸如此类的比喻太妙了!最新一期《国内戏剧圈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又极尽讥讽之能事一针见血,揭下戏剧公司的遮羞布,嘴上说着“我这是先锋戏剧”或者“这届观众不行”实则不顾戏剧未来,急功近利只想圈钱,竭泽而渔消费观众的无耻行为。 听她们聊天是极度的享受。对中文语言质量要求很高,厌恶越来越浅薄的中文表达的友邻一定要试试她们的节目。 过刊节目主页

Continue Reading →

菜谱 | 简化版超好吃卤肉饭,包教包会

自己做饭这五年来,我做过不知道多少次卤肉饭,从刚开始老老实实跟着那些超复杂菜谱学习到逐渐熟悉流程,自己发挥,日益简化。 卤肉饭就是那种好吃到忍不住狼吞虎咽一口气吃完有手就能做成功超简单领失败的菜色! 每次好不容易等关火,迫不及待盛上米饭,浇上肉汁,放上蔬菜和卤蛋,然后狠狠挖一大勺塞进嘴里,浸润了香浓肉汁的米饭和入味的五花肉丁填满口腔,都来不及咀嚼完全就一口气吞下准备吃下一勺。 那感觉,太幸福了好吗!! 而且真的很适合带便当呀(✺ω✺) 如果你对卤肉饭的所谓“正宗口味”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就想要一碗简简单单咸甜口的盖浇饭来抚慰学习工作了一天的劳累,如果你愿意在吃饭前等上至少一个小时,那就往下看这个菜谱吧! 几乎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给你们想到了!只要按照菜谱做绝对没有失败的可能! 【工具准备】 最少两个锅,一个煮肉,一个焯青菜+煮鸡蛋(可以用煮蛋器煮蛋); 讲究点就一个炒锅、一个焯水锅、一个砂锅。 如果你不吃青菜也不煮鸡蛋,那一个锅够了。 【食材准备】 丰俭由人,你不想放啥肯定就少了啥味儿,只要自己能接受就行。除了五花肉,别的都可以自由发挥。当然我推荐至少五花肉+香菇的组合不要改动。 五花肉:我以前都买整块的自己切,切到生无可恋;自从从weee上买了一次切成小丁的那种,再也不想自己切了!你要实在没有五花肉换别的肉也行,评论里@时计 说用猪里脊和猪颈肉也好吃! 香菇:切条切丁随你高兴。 笋丁:加了很好吃! 没有也没事儿。 洋葱酥:我懒得自己炸,我在宜家买到了现成的,幸福!没有就不放。 蔬菜:我习惯用青菜,没有的时候也用过A菜豆苗啥的;没就不放。…

Continue Reading →

杂记 | 疫情期间全麻拔智齿流水账及术后食谱记录

2020年夏天美国严峻疫情期间不得不去拔智齿,而且一次拔四颗要用全麻是怎样一种体验。 价格不要问了,说起就心痛。年初完全没想到我一向健康的智齿会出问题,买了个最低配只cover常规检查的牙医保险。只花了几百刀就拔掉四颗的请不要跟我炫耀。 三月刚shelter in place的时候突然智齿痛。人生中第一次经历牙痛,一开始都不知道是牙齿蛀了。那时候哪敢去看牙医啊,后来不怎么痛了就拖了三个月,直到六月再次痛起来而且看美国疫情完全没有变好的趋势,只好硬着头皮去看牙医。 没有车不方便价比三家,找了一家感觉医生还比较靠谱,给了自费部分2000不到的报价纠结了几天就决定做了。手术前的那次Consultation因为保险不cover直接收了我四百多你敢信?? 我老爸咨询了一番他们的麻醉科和牙科同事之后点头让我选了全麻。这真是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了!!手术过程很舒服。这个之后讲。 疫情期间约手术居然都约到一个月之后,到底是有多少人需要在这种高风险时期拔牙啊! COVID-19 TEST 手术前一周要去做COVID-19 Test。我本来优哉游哉想着提前一周去Kaiser做就行,结果提前十天Kaiser告诉我最久12天才能出结果,我惊呆了,只能立刻刷SF市里的Drive Through测试点。一开始看到只有两周以后的预约绝望大哭,结果刷新一下刷到了当天下午的。立刻约上,下午找小伙伴带我去了一趟。 (SF预约网址:https://sf.gov/find-out-how-get-tested-coronavirus) 约的四点,迟到了几分钟到那儿发现码头那块空地上乌央乌央全是车,在车队里排队排了一个多小时,轮到测试的时候都5点多了。我把头伸出副驾驶玻璃,感觉自己像一只宠物狗坐车的姿势=。= 被医护人员用棉签捅进鼻孔,还转了转,想死的心都有了。捅完一个还要捅另一个,然后才放进收集容器。鼻子好半天没缓过来。本来以为要两三天出结果,隔天就给我发了邮件,立刻转发给手术诊所。测完我还是挺紧张的,老想着万一接到电话告诉我是positive怎么办。 手术 手术前几天去Kaiser(我的医疗保险)药房拿了布洛芬和抗生素。我之前都很抗拒吃布洛芬,手术前两三天突然开始牙很疼,临手术前最后一天晚上没忍住吃了两颗布洛芬,舒服多了。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手术前晚上饭后吃了两颗抗生素,过了十二点就不敢多喝水了。早晨起来又吃了颗抗生素,只敢喝了一小口水。因为院方再三嘱咐我全麻手术前八个小时不能有任何进食和喝水。 到了医院先量体温,问一轮COVID-19的常规问题,才让进waiting…

Continue Reading →

空想 | 两个反生育者的空想乌托邦

我今天和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友邻R聊了三四个小时的电话,两个理论储备都不专业的“反生育者”从女性和孩子的关系谈到女权问题到环境保护再到资本主义到地缘政治,最后居然结束在SF的房地产市场以及是否要合租的问题。 R是我认识的唯一非常坚定地不想要孩子的直男。也是我少数认识的跟我能在“不只是不想要孩子,对所有人类延续行为都感到没有意义”方面达成共识的人。他也是我认识的极少数真心关心女性权益、能站在女性立场思考问题的直男。 首先申明,“反生育者”不是任何既定标签或概念,只是我简单粗暴地总结了一下我俩的共同特性,为了概括立场,下文详细解释我俩的相关共识。 其次,本文所有内容都是我们的无聊妄想,没有对任何群体的价值评判和轻视,也不想judge任何个人选择。仅从我们浅薄的知识储备和有限的生活经历出发,世界观、价值观都极度幼稚和狭隘,除了我俩不代表任何群体和个人。本文内容也不接受任何价值评判,但欢迎交流讨论观点。 最后,我们对所有愿意当父母的人都没有批判的意思,本文仅仅是一个讨论。我个人一向是坚定维护所有女性权利的,无论是单身的、已婚的还是生育的。 先说最大的愿景: 最美好的世界就是人类literarily是个有机共同体,类似基地系列里最后推出的“盖亚”概念,这样才能真正的世界大同,所有人之间甚至物种间的纷争和冲突都会消失。 显然,我俩对人类的信心不如谢顿——他老人家认为在基地的带领下人类不需要盖亚就能走向和谐。 “盖亚银河“这种事只能想想,退一步的话,我们觉得如果能出现《美丽新世界》里描述的人造子宫以及政府统一抚养、养老制度,对人类个体进行结扎或者别的什么医学措施,彻底剥夺个体的生育权和抚养权。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放女性,并且消除很大一部分人性的贪婪和欲望。通过政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数量,达成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使得人类得以和其他物种以及地球和谐共存。(只取小说设定的人造子宫和统一抚养部分,摒弃小说里的修改DNA以及娱乐至死的方式。) 因为积累再多财富也没有“下一代”来继承延续,以及不再有传统的“家族种姓”概念,很大程度上可以消弭无休止的贪婪和资源掠夺的行为。当然传统两人婚姻制度必然瓦解。我们认为不管什么样的亲密关系,不管是多少个个体参与,只要公开、透明、自愿都可接受。如果为了保护这样的感情共同体的共同财产,可以建立类似现在的公司制度的新婚姻制度,即多人入股和财产共享。 同时,因为所有孩子享受的资源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出身以及原生家庭这种问题,那么“寒门难出贵子”这种阶级固化的社会不公也不存在了。每一代孩子都是新的起点,相当于游戏角色刷新。孩子身体里DNA的提供者是什么阶级、职业和身份都跟孩子没有半毛钱关系。大家的起跑线相当于拉平了。 除了科技发展之外相应制度肯定也要跟上。我们觉得这样的会离理想的大同社会更近一点。 关于人类延续和生育问题的讨论: 领养孩子并且悉心照料抚养,是我们两个“反生育者”共同认为最值得尊敬的事情。是所有亲子关系中唯一真正“无私”的行为。 R询问过所有想生育以及已经生育的朋友“想要小孩的原因”,不外乎“想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想要享受家庭生活的快乐”等等。他觉得无论哪种原因都是“自私”的,全球环境问题和人口过剩问题使得人类的生存条件越来越差,把孩子带来这个世界对他们而言可能是痛苦大过于快乐,或者至少让他们有很高的风险要身处越来越坏的世界。在我看来,所有这些原因都是冠冕堂皇的借口。回答者都是真心的,但只是“他们以为”的真正原因。我相信有很多人是真的喜欢小孩,但也许还是所有人基因里自私的、想要延续下去的渴望在起作用——不然的话为什么非得自己生不能领养?领养一个或者预定一个(类似美国这里未婚妈妈提前提出需要有人扶养肚子里的孩子的行为),从出生开始就成为孩子唯一的父母,伴随他成长,照料他、教育他,都可以实现他们上文所提出的那些。 男同couple或者女性无法生育的couple非要用自己的精子/卵子找代孕,就非常能说明问题——只要能让自己的基因延续,剥削另一个个体也没关系。 所以,能领养的couple都是高尚的——他们实现“家庭生活”的方式不是给地球额外增加人口负担,而是拯救了一个被迫来到这世界又被无情抛弃的生命——我们向这些人致以最高的敬意。 R提出说想要自己孩子的观念是来自“血浓于水”,他有朋友就表示过养别人家的孩子和养自己的孩子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讨论除了基因自带“自私”属性之外,是不是被社会和文化教育被塑造的价值观?中国强调孝道和家族传承,美国主流价值观强调“Family”,都是在强调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但如果从来没接受过这样的价值观,人类还会很在意抚养的孩子是不是自己亲生的吗? 父母生下孩子对孩子而言是亏欠不是恩情,因为孩子被剥夺了选择出生与否的权利。即使你说孩子如果不想活可以立刻去死,但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合法的且不痛苦的自杀方式,那么孩子为什么要额外承担这种痛苦?以及承担做出这种决定的精神压力? 但是父母如果悉心照顾孩子,好好把他抚养长大,对孩子而言是值得感激的。所以我们不能理解那些从小被抛弃,受到养父母的照料还非要回去找亲生父母的行为。…

Continue Reading →

胶囊衣柜 | 我要把衬衫穿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如果下半辈子只能选一种上衣,那除了衬衫我绝没有第二个答案。衬衫可T可P,可单穿可叠穿,可休闲可商务,到底还有什么衣服能比衬衫更好穿? 衣柜里的衬衫式样和我的穿衣风格保持一致,没有女性色彩太强烈的蕾丝绣花荷叶边泡泡袖等元素的衬衫。除了少数真丝衬衫之外基本都是直男款,没有任何修饰,男士衬衫领。甚至直接穿小号的男款衬衫。 胶囊衣柜搞两年了,自我反省一下,别的单品都有好好控制数量,买一件要想半天,但衬衫数量持续上升,完全没法停下买衬衫的手。不过衬衫都淘汰得很慢,我现在还有好多件衬衫是高中大学里买的。 衬衫也是我对男性永恒的性幻想,大概就和有些直男喜欢黑丝牛仔裤皮裙之类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同等颜值下对穿衬衫的绝对比对穿T恤的好感度高得多。以前在学校里看到穿衬衫好看的男生总是死盯着看,来了湾区之后在T恤套头衫连帽衫的海洋里衬衫难觅,更难见到穿着好看的。 =。=跑题了。 上一篇写关于鞋子的时候写过怎么逐渐建立自己的胶囊衣柜,如果已经看过的友邻可以跳过下面这段,新来的友邻可以了解一下这个概念。【所以这真的不是一篇讲穿搭的文章 最早是16年冬天通过Jacinle这篇日志接触到的胶囊衣柜概念,通过Stylebook管理衣柜算是摸到一些门道。(APP的使用说明我已经拖了一年半了还没写,但推荐给不怕麻烦的友邻) 理论基础是包括Jacinle在内的豆瓣极简博主的相关博文以及他们推荐的英文博文。我英文的主要看的这篇,写得非常清楚:Wardrobe building for busy people: A quick-fix guide 文末会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resource。 我翻译整理了其中的重点: 第一步 找出你喜欢且适合你的 挑选一个最想要改善的类别:如果衣柜有好多部分需要改进,只需要重复下列步骤就可以。…

Continue Reading →

影评 | 破晓乍醒多空虚,旧日难可再拥有

感谢前几天向我提起这部片子的朋友,我才发现杜sir的电影还有这么一颗遗珠。 电影里最精彩的人物当属波仔,童星黄坤玄的演技甚至盖过了发哥和张艾嘉两人的风采。让我从头到尾都只为他一个人哭和笑。 看他第一次和妈妈正式打招呼的场景,一反常态地局促紧张,手不自觉地摆弄着扣子,可怜地瘪着嘴说“你叫我波记就可以”,对波波的触碰立刻躲开也叫不出一声”妈妈”,明明半分钟前才很有底气地对接待员说“我妈妈住在这个酒店”。大约是对遗弃自己缺席十年的母亲多少怀有些不解和埋怨,又隐隐充满了期待和天生的亲切感。明明没有过类似的经历,我却好像全然懂得他的委屈和期盼,好像我就是那个因为以为早已去世的母亲却突然出现而又惊又喜的孩子。他在这十年里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有母亲陪伴照顾的时候,一定有过无数次关于母亲的想象,却因为乐观的天性最后总能自我安慰假装完全不在意吧。 他也知道父亲故意打他赶他走就是为了让他安心去妈妈身边,所以和父亲赌气收拾东西离开,还理直气壮地要了二十块车钱。在酒店房门口一见到母亲就因为被父亲赶走扑在母亲怀里委屈大哭,还要为父亲说好话,想让母亲了解父亲对她的在乎。睡前放不下老豆,拨电话过去立刻委屈地大哭起来“老豆你为什么不说话,我是波记,我好想你,老豆”,父亲不发一言,他还要懂事地说“对不起,吵到你睡觉了”,挂了电话趴在床上独自哭泣。这段看得我心都碎了,忍不住跟着他哭了好久好久。我也想不起什么具体的经历,但就好像看到了很多时候的自己。可能是想到很多次对着电话哭到说不出完整的话,对方却不发一言,还要怕对方不耐烦;也可能是想到小时候感觉受了委屈又得不到家长理解,只能通过大哭来表达;也可能波仔哭起来的样子和我小时候的太像太像了,好像自己才是那个被相依为命十年的父亲抛弃的小朋友。 波仔的性格十分讨喜,他乐天、积极、开朗,只要在老豆身边总是对生活的艰难毫不在意,或者因为懂事体量老豆难处,假装凡事都毫不在意。自己拍了广告赚钱也只一心想要帮老豆重拾赛车梦想。因为知道老豆对生母旧情未了,就努力想要在波波面前维护老豆的形象,拼了命地想让波波留下和他们在一起。 我看到年纪很小因为生活艰难而过于懂事的孩子总是很不忍。读一些离婚家庭的故事,故事里的孩子总觉得父母的分手是自己的错,在彻底分手之前他们总是拼了命地想要留住两人之间其实已经不存在的感情。我的父母以前只是吵架没有真正分开过,我长大后说起总是云淡风轻地说其实当时很希望他们离婚,我不想做他们不离婚的借口,而且见到很多同龄人都有同样的想法。但我想,总有些年龄更小尚未形成稳定性格和价值观的孩子会因为父母的离异受到延续终身的心理伤害。我也许有些身在福中不知福了,从小家庭还算和睦幸福,父母对我要求严格但对我的爱一点不少。很多孩子像波仔这样从一开始就缺少某一方父母,再怎么假装坚强懂事,心底还是希望自己有个完整家庭的,还是希望家庭运动会的时候自己能牵着两个人的手一起比“三人四足”,希望一家三口穿着亲子装一起去海洋公园,希望在父亲叼着烟做饭的时候能有母亲给自己准备好干净的换洗衣裤。(发哥连做饭都抽烟真是看呆了=。=) 男女主角的感情线全靠发哥和张艾嘉的颜值演技加持,就是个老套的富家小姐爱上流氓浪子的故事。这种故事里最有名当属一年后上映的《天若有情》, 华仔演出了霸道古惑仔的全部帅气,吴倩莲演出了富家小姐的所有青春娇憨,美艳不可方物,恨不得把全世界捧到她面前,更不要说首首经典的配乐了。 《阿郎的故事》的配乐也十分经典,罗大佑就用两首曲子填了四首词:《你的样子》(国语)、《也许不易》(粤语)、《恋曲1990》(国语)和《阿郎恋曲》(粤语)。这四首让原本老套的爱情故事变得感人浪漫起来。 在《你的样子》/《也许不易》的歌声里,没有人能不被阿郎骑着小摩托带着波波在繁华的香港街头穿行的那场戏打动,想必十多年前意气风发的阿郎也是如此骑着帅气的大摩托带着年少天真的波波在街头风驰电掣。都说在一起做过一些刺激的事情的男女会更容易坠入情网,因为双方都很容易把刺激带来的心跳感觉当成爱上一个人的先兆。不谙世事的富家少女,被桀骜不驯的帅气小流氓吸引好像是个约定俗称的爱情故事设定了。年轻时候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当然非常浪漫美好,只是当现实生活的惊涛拍岸而来,还能不能紧握住彼此的手不放,就说不准了。在大多数故事里,结局都是令人唏嘘的。 在这个故事里,阿郎在波波孕期出轨已经够令人不齿了,之后动手打人导致波波早产并且从此不能生育,无论如何都无法被原谅。如果没有动手的情节,他们十年后重逢,因为儿子的存在浪子回头成了一个好父亲的阿郎也许还值得波波再续前缘,我也会觉得现在的结局过于残忍和狗血;但动了手就另当别论了,我从他决定重新开始摩托比赛开始就预料到了这个结局,而且一点也不想看到他们复合。 故事的最后无论是波波远走美国还是阿郎意外去世,对波仔都一样残忍,但我也不想看到女性角色因为对孩子无法割舍的爱就回到一个被证明不值得爱的人身边。 所以最后的结局对我而言是完美的:阿郎死在了最爱的赛车场上,怀着对一家三口幸福生活的期待;波波可以把波仔带在身边慢慢修复母子感情并且给他稳定优渥的生活;波仔心里从此留下了疤痕,但他起码不会对父母任何一方怀有怨恨,他享受过父亲和母亲双方全部的无保留的爱。 轻飘飘的旧时日悄悄地飞逝/数载如梦烟般消回首哪堪计

Continue Reading →

影评 | 郎骑竹马去,青梅独断肠

本篇影评有剧透 青梅竹马 Taipei Story 上映时间:1985 导演:杨德昌 看的第一部杨德昌,竟不是标记多年的一一或牯岭街。从豆瓣的评价人数看,这大概是他最不为人知的一部电影长片了。起因是油管的这部MV,配乐是Vansire的《Nice to See You》,梦幻、慵懒、舒适、惬意,好像春天躺在毛茸茸的草地上在和煦的微风中小憩;又好像周末午后穿着舒服的居家服靠着伴侣窝在沙发上各自看书。这是我第一次听说Vansire听说Dream Pop。 MV里剪出来的效果是另一种故事,让我对这部电影有了错误的期待。我原以为是讲一对青梅竹马的白领小情侣在台北无病呻吟矫情万分的都市男女爱情故事。 我以前总对青梅竹马有强烈的向往,遗憾没有从小一起长大从未分离的朋友,不曾有过青涩单纯绵延数年的中学恋情。但年纪渐长,发觉少年情侣少有能步调一致地成长的,渐渐的,只能依靠消耗过去的甜蜜记忆让早该了断的关系苟延残喘,于是在互相执着和怨恨中蹉跎岁月。最后青梅枯萎、竹马老去,从前的默契成了挣脱不了枷锁和诅咒,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人与人间的陪伴大多只有一程。很难像豁达的人那般不为此花费过多的心力来悲伤。还是会有执念,总觉得年纪大了遇到想珍惜的人的概率越来越低,很多事我不努力一下以后或许会是遗憾,努力过了也许结果会不同。但最后总会陷入困兽囚于牢笼般的绝望,对一段看不到任何出路的关系拿出这个观点自我宽慰,倒也有些作用。 总是寄希望于生活状态的改变能让一切问题迎刃而解是不现实的,问题暂时被掩盖的短暂快乐之后将是无穷无尽的反噬。换份工作、搬个家,绝无可能消除“不适合或是不爱”的借口,只是平添更多的争吵和不满罢了。影片中阿贞寄希望于“结婚”和“去美国”这两个重大的改变来解决家庭、感情中的种种问题,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看似木讷(也可能只是侯孝贤演成木讷了)的阿隆对此倒是看得分明。 曾经的少年国手们荣光不再,只剩下被现实生活捶打得毫无斗志的几个中年人围坐对酌,互道生活艰辛。年少相逢相知,意气奋发站上云端,只要简简单单地挥舞球棒,荣光和女孩青眼都尽在手中;如今天涯沦落,尝尽打球遗留的伤痛和生活的艰辛,面对嗷嗷待哺的儿女和沉迷赌博的妻子,只能超负荷地工作,是无奈也是逃避。 阿隆初回台北还抱着些许希望和对未来的规划,直到筹码一一输掉,连身边人的脸孔和自己的心意也再看不清楚,脚下的路逐渐狭窄消隐,最终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被现实世界三振出局。 杨德昌和侯孝贤之间联系密切,互相影响。 片头正对公寓阳台移门的端正空镜头出标题的一幕总让我想起侯孝贤《最好的时光》“恋爱梦”里不断出现的台球房大门空镜和“自由梦”里古朴雅致尽头即阳台的走廊。一是现代都市,一是现代乡村,一是清末民初,不一样的场景,却一样的清雅舒适,回味无穷。 不停闪烁的Fujifilm霓虹灯,在MV和电影里都反复出现。在摩登大都市中,两个人影、一段感情都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关轻重。…

Continue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