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在湾区,这里有被神化或是被妖魔化的硅谷,是世界上程序员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当“程序员”这个词在我们舌尖滚过的时候,一个大同小异具备某些特质的刻板形象就出现在大家的脑海里。刻板印象之所以为刻板印象,首先因为它很有代表性,是某种程度的群体画像——其实所有的名词命名都是一种对“刻板印象”的总结归纳(读过博尔赫斯《博闻强记的富内斯》的人肯定很理解,一个能清晰认识并且记住每个单独个体不同的人,是无法使用名词去命名一类事物的) 对不起,又扯远了。我们ENFP+ADHD就是很难有条理地去叙述问题,随时会被distract到其他话题上。如果Sophie坐在这里给你们写,她一定早就把问题解释清楚大半了,而你们在阅读了以上几百字之后,如果还保持着耐心没有关掉窗口,你一定是个有慧根的人。那我再努力一下,来尝试有条理地叙述这件事。 我念了七八年建筑系,接触的人群大多是喜欢艺术的、有较强感受力的人,我大概属于感受力极强的那一撮。这导致我很长一段时间里以为所有人都是这样的,那些做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只是特别努力特别有耐心读书、做实验和思考而已,他们的思维模式跟我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当我搬来湾区之后,一次次被博物馆的艺术作品震撼到情绪高潮,却要被朋友问“我怎么看不懂?”的时候,一下就如同老男人那般后继无力地萎了。我常常在内心嘶吼“懂个屁啊!我也不懂啊!!欣赏美的艺术品就好了!!多快乐啊!!” 过去几年里我都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会感受不到“美”,为什么他们需要去“懂”,或者他们以为我这么喜欢这些我就一定很“懂”,其实我屁也不懂啊!看艺术片和听交响乐同理,我一个音盲,能听出哪个作品是哪个作曲家的已经阿弥陀佛了。 直到和Sophie一次次深入交流之后,在离地一万多公里干燥到起皮的空气里,我突然明白,世界上确实存在很多Sophie这样的人,他们去理解事物必须从逻辑出发,理性分析。 为什么这个艺术品好?这后面一定有一套道理,如果能理解这套道理,那就“懂”这个艺术品了,就能够欣赏它了,就如同他们去理解一个公式一串代码那样。他们较难单纯地就从“感受到美”这件事里获得快感,或者说他们很难单纯地“感受到美”,因为美是难以被解释清楚的。我可以用几百字给你解释一幅画的流派、技法和艺术家的创作思想,你能从这些外部信息里了解“这幅画很牛X很重要”,但那都和这幅画的“美”无关。博物馆里可以有两幅重要程度不分伯仲且流派相同的画,但很难有两幅美得一模一样的作品。 他们难以感受到“美”或者从中获得快感,大概就如同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他们能用理性去分析所有问题,甚至他们自己的情绪。如果你问我,为什么阴天容易心情不好,那我必定一脸茫然“哪有这么多为什么?今天灰灰的,街道都不是金黄色了,就很难受啊。”那Sophie大概能给出一个严密的、至少对她而言是通顺的逻辑思考过程——但我想,她大约不会因为天气这种小事影响心情。 以上叙述的思考模式根本性的差异,常被拿来强化对性别的刻板印象,which is totally bullshit.也许在目前的社会阶段,因为社会规训的原因,有Sophie这类思考模式的人里男性偏多,而其中,社达和利己主义者占了很大一部分(请原谅我使用简单粗暴的标签来形容某一类人,但要论述一个问题,给群体归类和贴标签是难以避免的),他们更顺应现代社会效率至上的运行机制,所以他们通常占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阶级;于是进一步强化了“男人就是更能理性思考、更强、更能事业成功”的偏见。这是另一个复杂的话题,我们可以去想象一个女性也能被从小教育“你要出人头地./你要做个坚强的人“这种教育的世界,坐在总统、企业高管或者学术专家位置上的女性大概也不会少,拥有所谓理性思考、自律行动力特质的女性会很多;再大胆一点,想象一个由所谓的女性化特质主导更加关注感受力的世界,并不一定会比现在这个更差。 但我们当下,只能在这个效率至上的人生副本里挣扎,退出的方式只有删号。对我而言,有规律地按时起床上班,一丝不苟地完成我的工作,然后去gym锻炼,是极度痛苦要我付出巨大精神力去做成的一件事,我在寻求规律生活早睡早起保持锻炼频率方面累计付出的时间精力情绪,大概够我再读一个Master了,我依旧无法成功。规律生活、按时坐在办公室上班和持续锻炼都让我痛苦,而想到我要再这么生活三十年,就是加倍的痛苦,我只能归咎于我自制力太差,注定是个loser;特别是看到Sophie可以轻松保持12点睡8点起,吃健康的鸡胸肉和蔬菜,高效率地完成每天要做的工作然后自主学习之后,我大概很难再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有什么 信心。世界注定是Sophie这样自律的强者们的,虽然我也不在意谁统治世界,只要他们leave me alone,给我躺平的自由。(经Sophie指出,她现在已经尝试稍微改变自己,打破Routine,更放松地生活了) 我的同类,用感受力来认知这个世界的人群,通常伴有情感丰富和同理心强的特质,随之而来的则是容易陷入内耗、行动力差等弱点。这些品质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在男性身上较为少见(或者他们通常要压抑这些所谓女性化的特质),而愿意表现出这些特质的男性大概能比同等条件的男性更容易获得女性的青睐。 当然,无论哪种特质,放到具体的人身上,都会有程度强弱的分别,想象一条线段或者光谱,一端是极端的理性主导的思维模式,一端是极端的感性主导的思维模式,而千千万万的人就会落在不同的位置上,数量大概呈正态分布。我自我判定是超过中间地带靠近感性一端较多,Sophie大概是偏理性一端较多的。我总觉得如果她是个男性(因为我是个冥顽不灵的异性恋),既具有让我仰慕的自律果断和脚踏实地的特质,补足我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短板,拉住我天马行空的思绪;同时又具有倾听和理解他人、尝试与他人共情的美好品质,满足我的感情需求,真是一位对我而言极度完美的伴侣。简单来说,我希望有一位在那条线段上处于更偏理性位置的partner,来让我产生自己给不了的安全感。 反过来,我如果是男性,Sophie一定不会考虑我作为life partner,因为我身上没有让她欣赏仰慕的特质。至少目前这样的社会规训下,她难以脱离自己的女性身份,和一个”更弱“的伴侣生活,她依然会下意识地期待对方比她更强(即使她已经很强了),即她期待对方在上述光谱里能比她更偏理性,更有决断和行动力;而具备她相似特质的男性,通常不会具备和她一样的同理心和理解他人的意图,只会是所谓的“阿尔法男”。而他们通常会选择一位年轻貌美的伴侣,即传统意义上弱于他们的伴侣。…